航空运输业和民机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是民航产业的核心和支柱,两业融合是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世界主要国家航空运输业与民机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的民航产业发展历史,探究两业在发展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尝试总结一个国家成长为航空强国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我国民航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纵观世界商用飞机产业发展史,上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2家整机制造商研制88款喷气式客机,其中53款进入市场但未能盈亏平衡,被迫退出市场;28家主制造商未能度过成长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实践证明,两业融合是欧美等国商用飞机产业发展成功的重要经验。对我国来说,迈进“十四五”发展新阶段,推进两业融合将是高起点推进民航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美国:两业一体融合相随发展走向主导地位
现代航空史具有明显的美国特征。美国的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发展理念,促成举国上下共同努力发展航空产业,推动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纵观美国航空产业发展史,美国民机制造业发端于军事用途,在几经战争洗礼之后逐步转向民用,再加上美国政府适时的政策推动,美国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进而促进民机制造业产品升级,基于具有竞争力的飞机制造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
近120年的美国航空产业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一战之前为产业萌芽期;一战开始到二战前为产业初创期,“军转民”成功消化战后产能,实现航空产业第一次腾飞;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冷战结束为产业大发展时期,美国航空产业逐渐由军用转民用向军民融合发展过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航空运输业与民机制造业发展齐头并进。自1992年冷战结束至今为产业整合垄断期,美国航空业军民一体化建设开启,民机制造业与航空运输业实现一体融合发展,持续全球领先。
(二)俄罗斯:体制推动两业一体发展兴衰相随
苏联的崛起,促成一个强劲的航空大国崛起。纵使经历冷战后苏联解体的重创,但在振兴计划的指引下,俄罗斯航空产品技术仍能稳步提升,部分领域依然具有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自1923年开辟第一条航线以来,俄罗斯在民机制造业成功走出自主研发—仿制—独立研发—技术领先的发展路径基础上,实现民航体系化、规模化发展。上世纪20年代至解体前,苏联举国支持民航业发展,自主设计并制造出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全球领先的航空器系列产品,苏联因而成为全球第二航空大国。苏联解体至今,大国战略推动民航业走向复苏,俄罗斯民机产业在振兴计划的指引下,产品技术性能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取得世界航空技术的领先优势,俄罗斯年旅客运输量达到亿级人次的规模。
(三)加拿大:两业相互支撑不足导致丧失话语权
加拿大航空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一战期间,加拿大的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寇蒂斯JN-4教练机达到了1200架,以及大约1600架整机规模的部件。1924年至1927年,美国波音公司、弗利特公司、费尔柴尔德公司均在加拿大成立子公司。1928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和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在加拿大成立各自的子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和德.哈维兰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加拿大航空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军用飞机上,批量生产和组装来自本国、英国和美国的大量军用飞机。在二战之后,随着民用航空的崛起,加拿大航空产业逐步转向民用并取得巨大成功,但在近十年里,由于国内市场小,国际市场拓展受固有思维局限,加拿大的航空产业开始由盛转衰。
为更好促进民航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两业融合,关键是厘清政府、航空运输业、民机制造业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边界及分工,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和行政机制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有效把握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两业融合发展分析框架见图1)。
(一)各个主体统一认识有效分工协作
1.树立共同发展目标
民机制造业具备军事和经济战略意义,世界各强国都将其置于重要战略产业,统筹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如美国将航空产业发展作为“打造大一统世界的翅膀”,军民深度融合、以军带民实现了民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的全面发展;俄罗斯发挥体制推动两业一体发展,支撑航空大国快速崛起,取得一定成效。
2.两业建立伙伴关系
飞机的生产需要各设计环节紧密配合,需要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共同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需要民机制造业与航空运输业建立伙伴关系、协同发展。如波音公司与航空公司保持战略伙伴关系,牢固占有着市场。洛克希德和麦道在宽体机领域的竞争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制造商、航空公司等没有保持协作,难以开发满足大多航空公司需求的新机型,导致了多方利益的损害,最终两者在市场竞争中走向了没落。
3.政府发挥协调作用
政府的干预是推动民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两业融合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协调者作用。如果缺乏协调机制,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发动机供应商等的战略互动行为将导致市场分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推出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全球航空业竞争。如美国政府在研发、采购、贷款担保和航线监管等方面的措施,刺激了飞机产业的需求和竞争。特别是1978年,美国实施《航空放松管制法案》,改变了美国民用航空的根本面貌,催生的巨大国内市场需求为制造商的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二)充分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作用
1.市场化运作塑造核心竞争力
两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在两业融合中,核心就是生产优质且满足客户需求的飞机,充分发挥飞机的纽带作用。以波音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民机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其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波音公司已经形成了涵盖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的全业务流程体系,并确立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美国曾经的民机制造商道格拉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客户意愿,飞机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错过了发展的最好时机,最终在市场竞争中退出了民机制造业。
2.坚守国内市场夯实发展基础
一国在贸易中取得的竞争优势,首先来源于其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飞机技术只有在大规模、一体化的市场中应用才能体现经济性,国内飞机制造商与国内航空公司的合作相对国外飞机制造商具有天然优势,而且本国市场越大,订单就越多,更容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成本优势。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让美国飞机制造商获得了绝对的成本优势,造就了波音公司的成功。俄罗斯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机制造业的发展。然而,加拿大民航运输业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因国内市场较小脆弱性明显,难以支撑国内民机制造业发展,导致最终丧失了自主话语权。
3.拓展国际市场支撑做大做强
巨大的技术风险、巨额的研发成本,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经济,驱使民机制造业向单一制造商占据全球市场的自然垄断状态发展。在国家强大实力的庇护下,波音公司实施全球化扩张,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推行全方位的国际化管理,建立了全球协作的研发网络、完整的全球销售网络,并且通过整合全球供应商的优势技术与资金等资源,为其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成功赢得了巩固的行业领先地位,使得其品牌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三)有效把握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因素
1.在保护国内市场时,充分运用国内政治经济因素
促进本国民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保护好国内市场。如在面对加拿大庞巴迪的竞争威胁时,美国商务部选择支持波音公司,对庞巴迪的C系列发起反倾销诉讼。然而,在空客进入美国市场时,空客与美国东方航空达成协议,打破美国制造商在本国市场的垄断。当时使用国家反倾销税法抵消空客获得的销售补贴并阻止欧洲未来补贴是相对有利的,但1978年关于征收反补贴税的提案遭到了美国东方航空的阻碍而没有实施,使美国失去了一个制衡欧洲未来补贴行为的大好机会。
2.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充分考虑国际政治经济因素
美国在拓展国外市场的过程中,基于国家力量开路,为飞机制造商抢占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民航首次批量订购10架波音707飞机,美国航空制造商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波音公司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全方位稳固中国市场。
(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共同发展的目标
迈进“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加快推动民航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从世界各国发展航空产业的经验和教训来看,需要在强有力的共同目标下,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协同推进,将资金、技术、需求、安全、效益等诸多诉求很好地平衡,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应用场景中最大化产业整体利益,这是我国航空产业有效突围、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关键所在。
两业融合发展本质上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要从更高的战略全局高度推动两业融合发展。这对于服务国防安全、制造业升级的战略目标以及行业各主体本身都十分必要。如民机制造业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与美国和欧洲比肩;民航监管能力提升到国际水平、大大增强中国民航在全球航空界的影响力;国内的航空公司由于有本土民机制造业的支持,可以有效降低购机和维护服务的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在未来机型和服务选择上的话语权也会得到显著提升。要实现多赢的局面,我国民航产业需要一个统一的共同发展指导思想来破除“囚徒困境”,而这个指导思想就是融合理论,坚定推动两业融合,凝聚共识促进我国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塑造两业核心竞争力
两业融合不是牺牲航空运输业来成就民机制造业,而应处理好行政力量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力量这只“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国内市场作为民机制造业的保育箱、练兵场、起飞地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国内市场不能成为无论好坏“照单全收”的兜底者,应该用市场化方式助推民机制造业的进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持统一目标情况下深度合作,建立两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使得两业的利益都最大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产品纽带作用,更好衔接双方需求,把飞机打造成为两业融合的战略支点,促进两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提升双方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民机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导入初期需要一定程度的扶持,在这个阶段,行政力量的作用可能会大于市场力量,这一点在欧美发展航空业的发展初期也是如此。但是,我国民机制造业与欧美的情况又不太相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技术、标准、理念、人才等多方位已经被欧美占据制高点的全球市场,要想突围,需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观念,在技术创新、营销和服务等关键方面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不断迭代升级产品和服务,通过两业融合协同把国产民机做上去,把飞机价值和成本优势发挥好,制造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飞机,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支撑。
(三)注重产业扶持政策的系统性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通过“以军带民”“先军后民”的路径发展民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欧洲作为成功挑战美国的后起之秀虽然一开始就明确发展民用航空,但作为与波音比肩的空客公司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军用产品。而反观作为我国民机制造业的中国商飞公司却无法再通过这一路径实现超越,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更加创新、更加系统,如在财政扶持、市场拓展、人才培养、技术获取、标准制定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坚定的措施。
同时,应从长达15年的“欧盟诉美国大飞机补贴案”中吸取教训。研究在对照欧美制度的基础上,规范政策支持行为,实施系统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在扶持政策制定过程中,注意语言规范和适用范围,为应对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进行前瞻性考量。
(四)自主产业链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并举
构建完整的自主产业链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是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确保航空运输业和民机制造业仍然可以自给自足;其次是增强市场话语权,一个完整可控的产业链对于理解航空业的技术细节、发展规律和创新趋势都是必不可少,这对于两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都十分重要。
在构建自主产业链的同时,我国航空运输业和民机制造业需敞开胸怀拥抱现代科技市场,融入国际产业链。虽然这样做会损失一部分市场,但是航空产业天然的国际属性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源泉在于国际化,中国不可能闭门造车,而应坚持开放包容,深度融入国际,也让国际深入参与中国发展,让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五)夯实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根基
加拿大挑战美国和欧洲的航空制造双寡头地位失败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规模过小的国内市场。一个体量够大、自主可控的国内市场对于民机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空客之所以逆袭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欧盟各国最终统一思想开放本区域市场给空客,才使得空客在创立之初站稳了脚跟。
两业融合更多的是指国内市场的融合,因我国民机制造业在发展初期最能依靠的是国内航空运输业,获得国内市场的认可是我国民机制造业崛起的第一阶段目标。通过融合,以国内市场涵养民机制造业发展,民机制造业可以获得现实的市场反馈和数据积累,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进而培育出进军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航空运输业在与民机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走出舒适区、重新审视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标准、规范等欧美体系,为创新和改进提供空间,同时可以获得来自政府和制造业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
(六)形成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合力
民机制造业要实现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需达到全球规模,而出口是必由之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两业融合的效果更多的是体现在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加拿大失败的案例证明,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制造强国崛起的道路上,任何一个有志于此的国家都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强力阻击,需要我们使出“组合拳”,在提升飞机核心竞争力基础上,在产品、服务、监管、外交、商务等方面一起努力来达成共同目标,协力促进民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以中国商飞为代表的我国民机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遭遇来自欧美竞争对手的强势挤压。汲取欧美等航空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突破当前的格局局限、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局方、制造商和航空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在国家政治和外交的大战略支持下,做好全方位准备,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和竞争。(作者: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赵健恩、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宛珂、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