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19年获得国家批复,河南机场集团作为建设运营主体单位,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经过近3年的建设运营,主动作为,克难攻坚,在枢纽建设运营上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就郑州空港枢纽的建设实践、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建议提出几点思考。
2019 年11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批复,郑州成为全国首批首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河南省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背后的逻辑是国家战略的支撑,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地处中原,不靠海不沿边,如何打通面向全球的物流通道,如何打通与世界的连接。河南省把郑州空港枢纽建设当做是改善河南省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度的重要支撑。最早于2007年,省委省政府就创新性的提出“民航优先”发展战略。2012年,河南省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秉持“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货运为先、国际为先、以干为先”的“三为先”发展战略。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首个国家战略支持下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2017年,习总书记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明确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从河南民航发展历程来看,郑州空港枢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形成覆盖欧亚、辐射全球的现代航空物流网络的国际枢纽的实体形态,具有国家发展战略赋能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良好基础条件。
近几年,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从2011年的10.3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70.4万吨,行业位次已由第20位提升至第6位。2022年,受新冠疫情反复及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全球航空物流运输恢复速度放缓,郑州机场实现了逆势增长,第一季度完成货邮吞吐量17.28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国际地区货邮量保持较高增长势头,完成14.43万吨,同比增长17%,国际货邮量所占份额达80%以上。
(一)枢纽建设运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航线网络布局更加优化完善
郑州航空枢纽运营共27家货运航空公司(其中19家国际全货机航司),开通43条全货机航线,周计划全货机航班量150班,通航城市45个,基本建成“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枢纽内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有中原龙浩、中州航空2家,其中中原龙浩航空运力增至9架,开通布鲁塞尔、东京等8条航线,中州航空运力增至5架,开通长沙、深圳等4条航线。
2.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郑州空港枢纽已具备药品进口等7个指定口岸,数量、种类居内陆机场之首。全面实现“7×24小时”通关机制,建立了生鲜冷链等特种货物绿色通道,实施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货到验放”,通关效率位居全国前列。与海关建立密切协作,不断优化通关环境,提高海关、边检通关保障效率,支持入驻枢纽内的航空企业与机场结成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形成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枢纽发展合力。
3.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货物保障能力达到国际水准,超长超重和危险品货物保障能力全国领先(单件货物最长22米,最重43吨)。具备1-9类危险品保障资质和保障经验,引进天津津检、上海化工院在港区设立实验室。实现“多货站、多关区”货物自由调拨,提升空侧货站与陆侧货站衔接效率。选派骨干力量赴新加坡、香港、卢森堡等机场学习国际化保障经验,培养了一支服务货运枢纽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了“空空+空陆”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货物集疏范围覆盖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川渝等主要经济区,品类发展为冷链、快件、电商等23大类、7000余种。
4.软件方面,智慧物流建设明显提速
枢纽内“三大系统平台”全面建成投用。国际物流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境内)公路、铁路、海港等运输方式与国际航空、境外陆运整个运输链的信息共享,已经实现了卡车运输单证的电子化,在国际进港业务上,基本上实现了以航空运单为主导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大中型机场货站生产系统和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各模块和子业务系统已全面投用,为服务各方的数据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建的北货运区提前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物流技术,配套自动化设施设备,北货运区智慧园区将成为新型智慧化货站。
5.硬件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
郑州空港枢纽已拥有4E和4F级两条跑道,两座航站楼总面积61.5万平方米,综合交通换乘中心27.4万平方米,各类停机位144个,其中货机停机位9个,建设7座货站(临空货站5座),总面积14万平方米,年货邮吞吐量保障能力70余万吨。及时启动了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研究工作,按照2030年为目标年,建成第三、第四跑道及相关滑行道系统、货机坪、北货运区、南货运区(一期)以及相关配套项目等设施,满足货邮吞吐量300万吨的发展需求。
6.三大试点先行先试,探索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1)加快落实郑州机场电子货运试点项目
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是2020年民航局批复的全国唯一的电子货运试点,致力于打造枢纽航空物流全操作链条的无纸化,打造航空物流行业的“单一窗口”。目前,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已初步形成航空物流标准化体系,电子运单中性平台和航空电子货运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项目内容,实现枢纽内机场与各方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达到航空物流全操作链条的电子化和无纸化的目标。
(2)大力支持海外货站试点建设
“海外货站”项目先后列入民航局“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第一批试点项目”、《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清单》,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目前郑州机场已经开通了首个“郑州—布达佩斯”定期航班,并与布达佩斯机场签署中匈货运枢纽合作协议,双方互设专属货站,通过各自的区位、航线、货源等资源优势,共商共建中匈航空货运枢纽项目。
(3)创新空空中转试点业务模式
“空空中转”是民航局批复的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第一批试点项目,旨在进一步发展货运中转业务,解决直达航线不足等问题,降低航空货运成本,为各类贸易方式的货物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目前,已先后进行了国际国内互转、国际转国际、国内转国内模式下多航司、单航司、换单、通单等十余种中转业务的系统测试工作。积极推动“郑义联盟”项目合作,将义乌跨境电商货物经郑州机场中转海外货站,现已完成空空中转运输测试。
(二)枢纽未来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郑州空港枢纽将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巩固扩大核心优势,提升空港枢纽能级;坚持“腹舱+全货机”并重发展,积极拓展全货运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提高国内货运功能,着力打造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力争形成示范性强的“郑州空港枢纽模式”。
到2025年,郑州空港枢纽将按照“三个一流”的目标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一流的基础设施,三期建设加速推进,机场第三、第四跑道主体工程完工,北货运区建成投用,货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达到110万吨。一流的服务品质,郑州机场实际货邮吞吐量达到100万吨,构建以郑州机场为核心的“Y”字型全货运国际航空网络,打造“东进、西扩、南至”的三大空中走廊,持续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一流的价值贡献。企业资产规模达到400亿元,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重要贡献,力争对港区GDP贡献30%,对郑州市GDP贡献2%,对河南省GDP贡献0.5%,能够带动约20万人就业。
首先,我们来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机场作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运营主体,是连接贸易各方的共享平台,为贸易各方提供基础设施场所,具有公共性、唯一性和不可或缺性,是空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核心平台,这一个平台的核心要素体现在三个字上,那就是“通”、“聚”、“产”。一是实现枢纽内“互通”的建设平台。机场具备先天的中性地位,有利于搭建贸易主体联通的平台和监管政策沟通的平台以及资金融通的运作平台,集聚枢纽产业链各类生产资源要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航空产业体系,最终辐射打造成为功能完善的空港枢纽,产业业务的发展又为人民交往、民心相通提供丰富的场景。二是枢纽生产要素凝聚的中性平台。机场为跨境电商、冷链快邮件或普通货物的交易架起了空中桥梁,带来生产要素在枢纽机场的集聚,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等高端生产要素资源向枢纽机场汇聚,为产业落地、打造航空物流园区、发展临空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基础。三是枢纽航空物流产业体系塑造的核心平台。机场从空间范围内将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融为一体,汇聚航空物流业、临空指向型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枢纽内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其次,我们要思考国家物流枢纽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一是同类枢纽功能差异化发展。以空港型枢纽为例,目前,全国已批复北京、深圳、郑州、西安等几家枢纽,下一步还将有更多的枢纽加入。未来如何实现全国范围内空港枢纽的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是当前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建议参照中欧班列的发展模式,认真分析各枢纽的发展优势、资源禀赋、与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的契合性等因素,确定枢纽发展布局,形成相互支撑的枢纽体系,并在航权、时刻、容量等方面给予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对体量相当且地域或市场辐射范围有重合的枢纽可考虑错位发展,也可考虑根据全国整体区域进行市场细分,确保同类枢纽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对于不同类型的物流枢纽,要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空港物流枢纽可以与陆港、海港等实现联运,与高铁及高速公路的多式联运,甚至是空港与空港之间的多式联运,主要难点在于制定货物一站式物流联运解决方案,不同枢纽间的数据标准、操作设施标准、操作环境标准的制定等,这些难点一一解决后,多式联运将为建立通向全国甚至全球的高效、现代物流网络提供有力支撑。
原文发表于《空运商务》202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