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降本增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当下的政经热词,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二者的关系如何?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物流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益呢?
社会物流成本不等同于物流成本,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社会物流成本高于发达国家,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制造业产值超过了除中国外全球制造业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其实,中国单位GDP中物流作业规模至少是发达国家7倍以上。
那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是要放弃制造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然不是。我国正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物流体系,这里的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具体地说,就是中央财经会议强调的:“物流降成本的基本前提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因此,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是降低物流服务价格,而是聚焦降低单位GDP的物流服务规模。通过优化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以及合理化布局,降低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物理空间周转流动,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首次提出后,一直被各方所重视。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个新概念,更是一个新体系、新生态,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目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必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图”。缩短供应链距离,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大幅度减少物流作业规模,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传统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物流作为传统产业中的重要一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援。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顺应潮流,就是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融合化。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物流的降本增效,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具体地说,就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利用高科技和技术革命突破来催生生产力,物流的降本增效,就是要以创新为抓手。
创新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首先是物流人的思想创新,转变思维打开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新空间。创新,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利用新技术,新科技,来降低物流成本。以物流降本增效为企业发展重点,深入推进物流数字化转型,提升物流在要素使用、资源配置和创新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和价值倍增,形成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新模式。
物流环节涉及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必须要有一套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业务流转,数字化、智能化,可以给企业物流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用产业互联网打破物流信息孤岛,建立物流网络的全面连接,优化社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和装载率,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
通过智慧物流,才能对物流成本的降低产生“质”的改观,精准、高效、降本,重塑物流生态。借助智慧物流手段,为客户降低综合成本,不仅仅是降低物流相关费用,也应通过良好的服务增加物流收益来实现效益增加。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在于优化组合,能够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
现代物流不是割裂的物流功能性作业,而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物流链,因此,物流成本追求系统成本最优,而不是局部环节最低。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阻碍是系统不优化,“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是当前物流运行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低、流通循环效率低”是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
优化运输结构,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先进生产力。港口“散改集”,通过陆海联运“一单制”方式无缝衔接,货物全程运输时间与运输成本都会有明显下降。“一箱到底、一次托运、一票付费、一单到底”解决了以往不同运输方式间换单手续繁琐、运输数据无法共享等短板,实现海铁联运。
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好不好,说到底要看实效。产业界、科技界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或者强调其创新动能、技术策源,或者关注其优化整合。但归根到底,能够给企业带来现金流、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而对于物流领域来说,物流发展的实效,就是降本增效——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管理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其主要方向是降低经济社会中无效的综合物流规模。通过完善的物流网络实现产品从生产制造到消费者的直接连接,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总之,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物流的成本概念和构成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