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是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且由于疫情传播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航空业的复苏之路道阻且长。 2020 年全球航空旅客人数相比 2019 年大降 60%,2021 年有所恢复,但仍然只有疫情前约 5 成。这种程度的需求崩塌在历史上看是前所未有的。受此影响,2020年全球航空业净亏损 1377 亿美元,国际航协(IATA)预计 2021 年行业将继续亏损 518 亿美元。
中国航空业亦受到同样冲击。2020 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相比 2019 年下降 37%,2021 年相比 2019 年下降 33%。 由于疫情的反复扰动,2021 年相比 2020 年的恢复程度有限,延后了航空业全面复苏的预期时点。从航线结构分布上看,国内航线虽历经波折、大起大落,但总体在恢复之路上;国际航线(以及港澳台航线)的迟迟难以放开才是中国 市场恢复的最大瓶颈,目前中国国际航线需求不到疫情前的 5%。受此影响,中国航司在过去两年录得大幅亏损,而 在恢复之路上出现分化:国际航线占比大的中国国航亏损最为显著,而专注国内市场的航司则恢复更快。
(2)疫情以来国内需求四次探底,但韧性突显
从复苏节奏上看,中国航空市场国内恢复快于国际,但疫情反复对恢复进程造成扰动。疫情发生以来,国内运输量在 2020 年 2 月中旬探底,仅为疫情前同期的 10%;2020 年 3-10 月,随着国内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国内需求一路攀升, 一度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2 月,冬季到来、局部地区疫情爆发、春运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政 府加强了出行管控、呼吁“就地过年”,航空需求再次探底;3-5 月,春节过后国内需求快速反弹,直至五一黄金周, 需求表现超出疫情前同期,给市场带来强大信心;6-8 月,广深疫情、南京疫情爆发,被寄予厚望的暑运旺季不复存 在,需求再探底;9-10 月,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需求再次复苏,但恢复进程再次被 11-12 月的局部疫情打断。短期来看,国内需求受到疫情和较严格的出行管制影响,仍在相对低位。国内疫情多点爆发、重大活动和会议等原因导致冬春季更严格的出行限制。
疫情导致的出行管制造成国内需求的四次探底,即 2020 年 2 月和 2021 年 2 月、8 月、11 月,分别为疫情前同期的 10%、25%、30%、26%。2021 年波动次数增加,主要是 Delta 和 Omicron 变异病毒传播导致的。通过复盘这个恢 复进程,我们观察到:1)在疫情只是局部爆发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底部不太可能突破 2020 年 2 月的水平,即行业 需求底部相对明确;2)每次探底后,一旦疫情缓和、出行管控放松,被抑制的需求将迅速地反弹,如今年 3-5 月和 7 月前三周的情况,恢复程度已接近或超过疫情前的水平。数次需求反弹的速度和力度缓解了疫情可能会永久冲击航空 需求的担忧。
国内航空需求呈现出强韧性,短期波动难改整体趋势。我们预计 2022 年中国国内需求有望恢复至 2019 年水平,2023 年继续小幅增长。
2、国际线开放预期提升
航空市场恢复的关键在于国际线的开放。我们认为航空业的恢复将遵循供给恢复——需求恢复——客座率/票价恢复 三个阶段,各阶段之间可能同步进行,目前行业正处在第二阶段反复受干扰的情形下。单从票价上看,2021 年票价 水平接近或超过 2019 年水平,但这与中国航空 2017 年以来的票价市场化提价有关;从飞机利用小时数和客座率来看,由于国际线的难以放开,国内市场整体还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目前全国飞机利用率不到 7 小时/日,疫情以来 最高点(2021 年 4 月)是 8.6 小时/日,而疫情前普遍在 9 小时/日以上;国内客座率处于历史同期低位,相较疫情前 下降 17 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国际线的放开不仅关系到国际线的收入,也间接影响了国内线的恢复质量。
短期看中国国际线难以完全开放。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实行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在严控疫情传播的前提下,国内 的生产生活能够有序恢复。但就海外而言,各国不平衡的防疫政策和疫苗接种水平导致疫情难以被完全控制,尤其是 Delta 和 Omicron 变异病毒的传播,使得疫情一再超出预期。在中国防疫政策的指导下,航空国际线方面一直沿用“五 个一”政策,边际上由于各国疫情状况的不同有放松或收紧,但总体一直处于严控状态。目前三大航的国际线供给仅 为疫情前 5%,需求仅为疫情前 4%。考虑到短期将有春运、冬奥会、两会、二十大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和会议,在海 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国际线难以完全放开。
国际线的开放根本上取决于疫情的发展,而疫情有望在 2022 年出现缓和。中国的航空政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服 务于整个防疫大局,也就是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而防疫政策取决于全球疫情的发展。如果全球疫情没有明显好转, 国际线开放的可能性相对较低。Omicron 变异病毒阻挠了全球从疫情中恢复,全球新冠确诊人数再度大幅上升,但就 目前观察来看,疫苗覆盖率的提升有效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且近期美国、英国等国的新增确诊人数出现拐点。截 至今年 1 月 19 日,中国/美国/英国/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包括全程接种和部分接种)达到 88%/75%/76%/72%。疫 苗加强针的加速覆盖、特效药上市等前景有望在接下来的一年缓和疫情,提振全球政府和民众的信心。世卫组织表示, 2022 年必须终止全球新冠大流行。
国际线开放预期在提升。1 月 20 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及时研判国内外新冠疫情 防控形势、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科学调整有关人员来华管理措施,适时启动入境旅游促进行动。我们认为这表明在扩 内需的主线下,旅游业的复苏被提上日程,而与入境旅游息息相关的航空国际线开放也可能被摆上日程。2022 年是 政治大年,这意味着一方面防疫仍然是重中之重,但另一方面经济稳增长也是年度主线。一旦社会流动恢复,航空业 也将迎来转折点。
欧美地区在国际线的开放进度上领先,全球航空市场恢复进度出现分化。2021 年 2、3 季度,欧美地区疫苗覆盖率大 幅提升,下半年以来英国、美国、欧盟等纷纷开始放松入境政策,不同地区的航空市场恢复进度出现分化。2021 年 年中时,美国国际航线供给已恢复至疫情前 50%。今年 1 月至今,美国机场安检人数为 2019 年同期的 80%左右, 保持在疫情以来相对高的恢复水平上,相对 Omicron 出现前没有大幅回落。相比之下,亚太地区国家如中国、澳大 利亚因更严格的防疫政策,国际线恢复进度显著更慢。
根据 IATA 统计,截至 2021 年 11 月,全球航空市场国内线需求已恢复至疫情前 75%,而国际线需求仅为疫情前 40%, 国际线恢复在 2021 年下半年提速,但仍显著落后于国内线。从 OAG 计划航班数据看,2022 年一季度,全球航司国 内线和国际线都在继续恢复中。
预计 2022/23 年中国航空需求年均增长 30%,中期来看中国民航需求将在未来两年迎来重大反转。我们预计随着疫 情的缓和,在中国防疫政策指导下,中国国际线的重新开放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国际线的恢复也将构成 2022-24 年行业修复的主线。我们假设 2022-24 年,中国国内线需求分别恢复至 2019 年的 100%/110%/118%,国际线需求分 别恢复至 2019 年的 30%/50%/80%,总需求分别恢复至 2019 年的 81%/94%/109%;其中 2022/23 年需求年均增长 30%。即使 2022 年国际线仍然不能放开,从 2021 年 4-5 月和 7 月前三周的情况看,国内线的恢复也有望助推航司 实现大幅扭亏至盈亏平衡;对于以国内航线为主的航司,也有望实现盈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需求之外:供给与票价有望增强盈利弹性
1、长期需求稳定增长,低线城市有望贡献增量
长期来看,疫情过后中国航空出行需求有望持续稳定增长。我们认为增长动力有三:
1)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航空出现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 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国航空 旅客出行长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2020 年虽受疫情冲击大幅萎缩,但 2021 年同比有明显恢复,预计疫情后随着出行 管控的放松将会继续恢复;根据民航局《“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到 2025 年中国民航客运输量达 9.3 亿人次, 相比 2020 年年均复合增长 17.2%;撇除疫情影响,以 2019 年为基期,则“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客运量预计年均 复合增长 5.9%。
2)中国航空出行渗透率的提升空间巨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航空出行普渗透率仍然很低,澳大利亚的人均乘机 次数为 3 次,美国为 2.6 次,而中国人均乘机次数仅为 0.47 次,提升空间巨大。 从 2021 年到 2035 年,我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预计超过 1 次。随着各地机场的投建,尤其是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的 机场建设,航空渗透率有望在下沉市场获得提升;
3)航空出行大众化,低线城市贡献增量。航空旅客日趋大众化,因私出行比例已过半,在一线城市供给端受限的情 况下,我们看到低线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远高于一线,为市场带来新增需求。票价更低的低成本航空有望受益于 此。
2、供给增速有望迎来收缩
中国航空业供给受民航局高度管制,政策呈现监管放松和收紧周期交替出现。 2002-07 年,国务院批准通过《民航 体制改革方案》,民营资本第一次进入中国民航业,监管放松,供给扩张;2007-13 年,为加强行业宏观调控、抑制 民航业过快增长、保障飞行安全,民航局决定暂停受理设立新航空公司的申请,监管趋严,供给收缩;2013-16 年, 为了加快民航业的发展,民航局放开新设立航空公司限制,大量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航司数量不断增多,期间批准 筹备组建了包括青岛航空、瑞丽航空、东海航空和浙江长龙在内的新一批民营航空公司,新航空公司的申请审批再度 开启,但速度明显放缓,安全性成为民航局日益关注的焦点,专业性极强的航空业天然具有高进入壁垒,因此民航局 已逐步倾向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混改而非直接成立航空公司;2016-19 年,民航局严格实施控总量调结构的总方针,提 升市场准入门槛,严控飞机引进。
基数提升叠加疫情冲击,航司飞机引进计划呈现增速放缓。经过历史上的大幅运力扩张,尤其是三大航,中国运输飞 机基数已经抬高,增速放缓是长期趋势(“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运输飞机年均增速分别为 10.4%、13.1%、10.7%、8.1%);另一方面,疫情中民航业普遍负债率高增,且对需求的悲观预期使得中国航司一 度停止下单购买飞机;运力收缩(引进飞机数量下降)和航线调整将成为大多数航司未来 1-2 年的战略选择。根据各 航司已披露的飞机引进计划,撇除 B737MAX,2021-23 年机队年均增速为 3.4%,显著低于疫情前增速;其中三大航 的增速将明显低于其他航司。展望远期,根据波音公司预测,2021-40 年中国机队将年均复合增长 4.6%,大幅慢于 2016-20 年的 8.1%增速;其中 2021-40 年客机年均复合增长 4.4%。
疫情冲击或将影响未来 2-3 年的飞机交付。从飞机产能和交付情况看,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巨大冲击,航空业受重创也 导致全球航司延后或取消飞机订单。2020 年空客和波音的飞机交付量相比 2019 年分别下降 34%和 59%,2021 年波音交 付恢复明显,空客交付基本持平于 2020 年。截至 2021 年 12 月,空客的产能相比疫情前缩减了 40%,预计要到 2023 年 才能完全恢复;波音受到 B737MAX 复飞不确定性的影响,产能和交付恢复的可预见性更低。此外,中国航司在疫情间下 单购买飞机非常谨慎,考虑到飞机有 2-3 年的交付周期,即使在国际线恢复后中国航司再次大笔下单购买飞机,这部分飞 机交付也将发生在 2024 年以后。
2022-23 年中国民航供需可能偏紧。航空供给主要由飞机数量、单机座位数、飞机时速、飞机利用小时数共同决定,基于: 1)根据六大航披露引进计划,假设 2022/23 年中国客机机队(除去 B737MAX)年均增速为 3%;
2)目前中国停飞的 B737MAX 有 97 架,占 2020 年末中国总机队的 2.5%;波音公司库存未交付的 B737MAX 有 370 架, 其中约 1/3 是中国客户订单,即约 123 架,占 2020 年末中国总机队的 3.2%;我们认为中国航司将根据实际需求恢复情况 复飞和引进 B737MAX,不太可能短时间大规模复飞,因此假设 2022/23 年停飞或未交付的 B737MAX 分别有 50%/50%补 充进机队。计入 B737MAX 后,预计 2022/23 年中国客机机队年均增速 6%;
3)假设飞机利用小时数在 2023 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即 2022-23 年年均增长 16%;
4)假设单机座位数和飞机时速持平; 综合以上假设,我们预计 2022/23 年中国航空供给年均增长 22%。结合上文我们的假设 2022/23 年需求年均增长 30%,则 在 2022-23 年,中国航空需求-供给增速可能有 8 个百分点的差额。
3、票价市场化趋势延续,盈利弹性开启
在疫情后期供需关系偏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票价有望有超预期表现,且票价市场化趋势有望进一步推动行情。近期 京沪线完成自 2017 年机票价格市场化以来的第五次提价,目前全票价经济舱已从 2017 年的 1240 元人民币提价至 1960 元人民币,涨幅 58%。2017 年《民用航空国内运输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允许航司进行市场化调价,每家航司每 航季可上调航线不超过上航季运营实行市场调节价航线总数的 15%,每条航线每航季可上调价格不得超过 10%;同 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5 家以上(含 5 家)航司参与运营的国 内航线可进行调价,即 1030 条可市场化调价航线;2020 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国内航线运输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 通知》,将可调价航线范围扩大至 3 家航司参与运营的国内航线,即新增 370 条航线。疫情对航空业的冲击虽然拖累 了两年来的票价市场化进程,但长期来看,中国航空市场机票价格市场化是趋势,疫情后随着需求复苏,票价弹性有 望为航司带来更大盈利弹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积极布局航空板块整体性机会
1、基本面大幅改善带来的板块整体机会
长期来看,航空板块股价呈现明显周期性,主要由供需关系、油价、汇率和政策等因素推动。以三大航 2008 年以来 H 股 表现为例,我们看到三次大的上行行情:
1)2008 年 11 月-2010 年 10 月:三大航录得绝对涨幅 463%,相对涨幅 396%。此次行情由基本面反转推动,2008 年金 融危机对当年航空出行需求造成巨大影响,全国旅客周转量增速从 2007 年的 18%降至 3%。随着各类经济刺激政策出台, 金融危机后需求快速复苏,而供给端受金融危机冲击,增速相对滞后。2009-10 年三大航 RPK 分别同比增长 12%/28%, ASK 分别同比增长 10%/21%,RPK-ASK 差额分别有 2 个百分点和 7 个百分点,供需逆转明显;在此期间布伦特油价也大 幅攀升,但并没有影响需求恢复的大逻辑;
2)2014 年 5 月-2015 年 6 月:三大航录得绝对涨幅 171%,相对涨幅 157%。此次行情主要由油价大幅下挫推动,同期布 伦特油价下挫 45%;
3)2016 年 12 月-2018 年 2 月:三大航录得绝对涨幅 132%,相对涨幅 92%。此次行情主要由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民航业 供给侧收缩的预期、机票价格市场化等因素共同推动。
三大航股价在 2020 年疫情爆发之初遭遇重创,到达底部。2020 年春季至今,航空股价表现随着疫情演绎及基本面修 复情况,呈现波动式上升,其中 2020 年更多的是上升,而 2021 年更加波动。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由供需推动的大 行情相对少见,而本轮疫情则与 2008 年情况一样,需求将经历一轮大反转。立足当下,我们认为行业:1)中期需 求恢复确定性较强,最大利好——国际线的放开——仍未落地;2)供给增速有望放缓,有望再次演绎需求-供给增速 差反转;3)票价市场化带来强于 2008 年的盈利弹性。
2、中国国航:困境反转,凤凰涅槃
中国国航 2020/21 年受疫情影响明显。国航作为北京枢纽的市场领导者,拥有高品质航线及客源优势,作为航空业的 龙头之一,国航在 16-19 年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航空运输业遭受重创,国航 ASK 同比下滑 84%,其中国内航班 ASK 同比下降 18%,而国际航线 ASK 同比下降 83%。20 年虽然国内航空客运市场 加快恢复,但是国际航线旅客运输规模仍处于低位,其股权投资受海外疫情影响亏损拖累业绩,国航的归母净利润同 比 2019 年大幅下降。2021 年,受零星疫情复发影响,国航前三季度业绩仍然承压,累计亏损达 103 亿元。
中国国航卡位优质干线时刻,收益品质较优。中国国航构筑了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主的四角菱形网络,同时卡位优质航 线和时刻等核心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为疫情后的快速恢复奠定基础。前 15 大航线中公司市占率占比最高 有 9 条、占比第二位的有 6 条,拥有最具价值的航线网络和公商务旅客资源。从收益品质来看,中国国航的单位座公 里收益较优,过去 5 年中有三年领跑上市航司,2020 年/21 年分别达到 0.485、0.505 元/座公里。
中国国航有望最受益于国际线的放开。中期来看,随着疫苗接种比例提升以及新冠特效药陆续上市,中国国航业绩有 望实现边际改善。另外中国国航国际航线占比较高,一旦国际疫情有好转趋势,乐观情绪有望催化股价表现。我们预 测公司 21/22/23 年归母净利润为-133/11/ 77 亿元,EPS 为-0.91/0.08/0.53 元。
3、春秋航空:危中寻机,困中破局
疫情中,春秋航空优势突显。自疫情爆发以来,低成本航司龙头春秋航空恢复相对较快。2021 年 Q1/Q2,公司整体 ASK 与 19 年同期相比分别为-2%/10%,而三大航 ASK 降幅普遍为 40%+/20%+。春秋航空的率先复苏主要取决以下 三点:1)坚持单一窄体机队,疫情时期有利于把国际运力转回国内,实现灵活调度;2)较低的单位运营成本有利于 航班恢复;3)资产负债率较低,现金流健康,抗风险能力更强。
内循环战略下旅游需求爆发,公司有望受益于下沉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 景下,我国明确提出内循环发展战略。航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加速,支撑二三四线航空需求。另一方面,因私出行成航空需求新的增长点,乘机旅客的票价敏感性增强。2020 年 我国低成本航空占国内航线市场份额仅为 11.1%,基于全球低成本航空的发展趋势,预计 2030 年我国低成本航空市 场份额有望达到 20%-30%。
春秋航空坚守低成本经营攻略,公司单位成本在上市航司中保持最低,抵抗风险能力强。在疫情下,春秋航空充分显 示出自身的竞争优势,航班恢复在上市航司中最快。展望十四五期间,伴随国内大循环战略以及机场产能释放,二、 三、四线城市航空出行潜力有待提升,公司有望抓住机遇扩大下沉市场布局,未来 5 年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公司 21-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6、11.4、15.1 亿元。中长期来看,春秋航空运营优势明显,盈利稳定性强且兼具高成长预期。
4、 油价和汇率
油价在经历了 2021 年的大幅攀升后,2022 年初随着全球对 Omicron 的担忧缓解,油价再次上涨,刷新疫情以来高 点。截至目前布伦特油价已升至 90 美元/桶。考虑到目前全球原油供需情况,预计短期全球原油价格中枢将维持在相 对高位;更长期来说供给端仍存在不确定性。
汇率方面,疫情以来美元汇率不断走低,人民币升值趋势延续。目前美元仍然相对疲软,短期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性 不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四、机场:需求在曲折中复苏,中长期格局向好
与航空相似,疫情下机场板块复苏也遭遇挑战。受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2021Q1 除首都机场外,其余机场运营数 据出现一定好转。Q2 机场运营指标有所复苏,但如旅客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等核心指标尚未恢复到 2019 年同期 水平。 Q3 受南京疫情扩散影响,机场运营指标再次下滑。Q4 受到传统淡季和 Omicron 影响,经营数据延续弱势。 总的来说,机场板块在 2021 年与航空板块一样,恢复程度不及预期。
国际客流占比较高的机场业绩降幅更为明显。机场在航空性收入显著减少的同时,受国际客流锐减的缘故,非航空性 收入也因免税销售的重挫遭遇大幅下滑。从 2021 前三季度来看,上海机场收入降幅最大,以国内客流为主的深圳机 场盈利情况相对较好。由于机场的成本费用较为刚性,虽然各大机场均极力降本增效,但总仍难避免亏损困境。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机场板块中长期仍具备突出流量价值。
短期来看,机场板块的投资逻辑与航空板块一样,关键在于国内和国际客流的恢复。疫情以来,国际客流占比大的核 心枢纽遭遇重创,迟迟不能得到恢复,而国内客流也时时受到局部地区疫情导致的出行管控影响。虽有疫情的反复, 但国内客流韧性较强,如管控良好出行需求有望迅速复苏。近期政策上对扩内需、稳增长的强调也有望促进旅游业的 复苏。从长远看疫情得到控制是大概率事件,国际及地区客流也将随之恢复。
中长期看,免税业务仍是机场板块投资价值所在。一方面,国内给予各大枢纽机场(地区枢纽、国际枢纽)极大的政 策端支持,改扩建的规划给予中长期较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香化品消费升级叠加海外免税回流,全国免税体量 仍有较大成长空间。2019 年中国境内免税品销售约 550 亿,为国人境外免税支出的 1/3 左右。在当前海外疫情蔓 延,国内着重进行内循环经济政策的背景下,免税回流成为促进国内消费的重点举措。我们认为,即便免税市内店放 开至国人,因机场提货、获客的优势,也不会冲击机场的核心口岸地位。同时,以上海机场为代表的的枢纽机场已开 启商业模式的优化,其购物体验、规划设计等均向国际一流机场的免税业务靠齐。
从过往来看,机场拥有交运基础设施行业最好的赛道,护城河明显,抗风险能力强,且商业变现价值仍具备港口、公 路等难以抗衡的优势。目前海外主流发达国家疫苗接种较为普遍,虽变异毒株致使群体免疫不及此前预期,但疫苗接 种仍能较大程度控制重症的发生率,从长远看疫情得到控制是大概率事件,国际及地区客流也将随之恢复。同时,国 内给予各大枢纽机场(地区枢纽、国际枢纽)极大的政策端支持,改扩建的规划给予中长期较大的成长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