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西北大漠,春和景明,胡杨挺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次开启飞向太空的新征程。
4月25日20时59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喷吐着长长的尾焰直上云霄。
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
32载自立自强,奋斗不息;32载逐梦苍穹,步履不停。向着更辽阔的星辰大海出发,中国航天人奋勇前行,不断书写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大向强的壮美诗篇。
当船箭组合体进入到加注阶段,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便进入了倒计时。
塔架现场,刘华兵身着工作服,正一丝不苟地检查加注设备和管路。燃料推进剂是火箭的动力,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强等特点。加注要在一天内完成,“一次做对、一次做好”,容不得半点马虎。
加注系统下辖2个库区,密密麻麻的阀门、管路和电缆分布其中,一天就要巡视五六次。刘华兵穿梭在各个点位上,操作质量过不过关、标准到不到位,是他最关心的事。
入职30年,成功保障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加注工作的刘华兵,依然像第一次上岗一样认真细致。
此时,正值为神舟十八号加注的关键阶段,刘华兵告诉记者一个关于“塔上一瞥”的细节——
每次距离点火发射约3小时之际,火箭各系统的主要人员都会登上发射塔架,查看火箭的最后状态。此时恰逢航天员登塔、上箭、进舱。“我们总会在塔架上,远远地看到他们。”刘华兵说,看到他们搭电梯的那一刻,责任感油然而生。航天员是把生命交在我们手上,我们必须对他们负责。
4月23日,加注技师刘华兵在塔架上检查加注管路气检情况。王明艳 摄
30年间,刘华兵这一代航天人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腾飞的壮美征程,“不管任务大小,最初都是几年打一发,后来是一年打几发,现在一年打40多发。”刘华兵说。
从无人飞行到有人飞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从70后、80后担主力,到90后、00后扛大梁……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赓续着跨越世纪的血脉传承、英雄接力。
24日傍晚,加注工作结束。此时,距离发射还剩不到30小时。西北大漠,繁星闪烁。夜幕中,灯火通明的塔架里,神箭昂然矗立,蓄势待发。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叶光富!”“航天员李聪!”“航天员李广苏!”
《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两侧的人群一片欢腾。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迈着稳健的步伐,向人群挥手致意。
加入航天员队伍11年后,叶光富第一次进入太空。如今,时隔2年,他又迎来自己逐梦“天宫”的时刻。为了重返太空,神舟十三号任务刚结束,他就投入到恢复和训练中。“航天员的状态,应该不是在飞天,就是在准备飞天。”叶光富说。
回想第一次出舱时,湛蓝的地球、美丽的极光和五彩斑斓的陆地,成为叶光富念念不忘的美好记忆。如今,即将重返家园的他,身上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这一次,叶光富作为指令长,要带领两名年轻队员出征太空。
李聪和李广苏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谈到第一次飞天的感受,李聪和李广苏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探索浩瀚太空,为国问天!
4月25日下午,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叶光富(右)、李聪(中)、李广苏在出征仪式上。中国军网记者 张旺 摄
距问天阁5公里外,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正是一片秩序井然的景象。
这是来自测控一线的声音。青山,是罗嘉宇熟悉的代号,在屏幕中实时捕捉信息,搭建天地畅联的“云端通道”,这是他的工作,青山是他,却又不只是他。
载人航天是个大工程,“得靠一堆人”来托举。14个系统,数百个子系统,上千家单位,数十万科研工作者,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奋力托举火箭成功升天。
气象室内,任凤杰紧盯屏幕,天气曲线任何微小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备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日子里,“沙沙沙”的绘图声,近十年的数据分析……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此刻的平心静气。
塔架台上,最后一批撤离人员离开。塔架缓缓打开,露出乳白色的箭体。
“各号注意,3分钟准备!”零号指挥员赵磊的口令,响亮有力。
合力托举,直上天宫。神舟,神奇的天河之舟,再次飞越神州大地,奔赴浩瀚苍穹。
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点火发射瞬间。人民网记者 黄帆 摄
点火口令下达后,软件工程师李树芳紧盯屏幕,飞船运行的状态、数据等,一一出现在他的眼前。
作为飞船发射指挥决策的“神经中枢”,李树芳和团队研制的实时软件系统已更新至第三代,成功保障过数次载人航天任务。
船箭分离、飞船入轨、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我宣布,神舟十八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4月25日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屏幕飘红,掌声雷动。
李树芳松了一口气。对于李树芳来说,屏幕中实时显示的数据,见证着他的成长。从事软件工作25年,从东风遥测数据处理和软件研发一线岗位干起,一路攻关,一路超越,李树芳扎根大漠,勇往直前。
2008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李树芳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赶上系统软件更新。如何让系统更高效、更持续地运行,成为萦绕在他脑中的问题。
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屏幕前,一行行代码,他一条条分析,反复沉淀思考后,很多积累都成为解决问题时的灵光一现。
如今,李树芳的团队愈发成熟。“虽然任务密度越来越大,但是执行任务却变得轻松了。”李树芳说。接下来,李树芳又将踏上征途,正如一代代航天人一路走来的脚步,永不停歇。
此时此刻,航天员正在飞赴“天宫”的征途中。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星空浩瀚,探索无垠。在叩问苍穹的征程中,中国载人航天一路逐梦、一路超越,不断标记中国高度,镌刻中国精度,跑出中国速度,在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方向,一往无前。